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党支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严格根据学校党委和机关党委的整体部署和要求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的各项指示要求,结合自身工作特点,扎实推动主动学习型、业务扎实型、服务友好型的党支部建设。支部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,探索出了一条党建与科研管理工作相结合,提质增效的党建工作新路径。
一、严格落实党的各项要求,规范化建设党支部
支部严格依照《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(试行)》中的各项规定和上级党委要求,制定和完善了支部内部工作制度,明确了工作职责和流程,确保了支部工作的有序开展。同时,支部严格落实上级党委的各项部署,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手段和方式,定期组织支部党员参与政治学习,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。此外,强化支部的组织生活,确保“三会一课”制度的严格执行,通过这些措施,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在党员管理方面,支部书记定期与党员进行个别谈话,就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绩与不足进行深入分析,旨在促进党员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。对于突出的业绩,做到及时表扬、推广,对于工作中的不足,做到及时批评、认真总结。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,支部书记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,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,帮助党员明确改进方向,提高工作效能。这种定期的沟通和反馈机制,不仅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也有效提升了支部的组织力和执行力,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。
二、提高党员自主学习能力,树立窗口服务意识
通过“三会一课”等形式,鼓励党员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,不断提升个人素养,引导支部内部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。
通过自发组织理论和业务学习交流会等活动,不断为党员提供新的学习机会与平台,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,从而提高了党员的服务意识。借助对外工作交流的机会,积极引入外部优秀党务和业务工作经验,以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,不断解放支部党员思想,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工作创新意识。经过不断努力,支部党员得以更加明确地了解我校教师群体的需要与诉求,实现了自身工作方式的不断优化,提升了我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。
支部强调将党建学习、对外交流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,旨在通过打造学习型、服务型、创新型的党组织,进而将我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打造为全省的科研管理典范。通过引导党员自觉地在科研管理中积极作为,以高标准、严要求提升科研服务管理工作质量,树立窗口服务单位的良好形象,更好地为我校乃至河北省的科研管理工作贡献自身力量。
三、党建融入科研管理日常,坚守意识形态阵地
支部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管理深度融合,确保科研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,努力实现支部建设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的“同频共振”。通过加强党的理论学习,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,支部党员的政治素养、政治站位与政治意识有了进一步提升,提高了党员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,为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。
支部紧随党的政策,及时落实党的各项要求,围绕党的指示精神开展工作。一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会、政策宣讲会等形式,及时向我校教师传达党的新要求、新动态,组织优势科研力量,及时瞄准中央所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科研攻关;在科研项目的立项、实施和评估过程中,强调党的领导和政策导向,确保科研项目符合国家战略需求;在咨政报告的选题、撰写、提交过程中,严把意识形态关卡,确保所有报告符合党的要求和方针政策,严格避免意识形态问题的发生。此外在工作中,支部还充分发挥模范作用,辐射我校教师,引导科研政治思想,确保我校社科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和价值导向,促进了我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。